海洋能是重要的綠色可再生能源,我國海岸線長,海洋國土面積大,海洋能資源待開發潛力大。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中國網訊 潮起潮落,海浪涌動,教學無邊無際的海洋里蘊藏著巨大的動力資源。海洋能是重要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包括潮差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我國海岸線長,海洋國土面積大,海洋能資源待開發潛力大,對于緩解東部沿海地區、偏遠海島和深遠海設施設備電力短缺具有重要意義。
位于舟山普陀山島與葫蘆島之間的“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設”項目,是全國首個具備公共測試和家教場地示范功能的國家級潮流能試驗平臺。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浙江舟山有著廣闊的海域面積,在強潮的影響和島嶼的集流作用下,很多水道或海域具有較大流速,這使其擁有豐富的海洋能資源。位于舟山普陀山島與葫蘆島之間的“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設”項目,是全見證國首個具備公共測試和示范功能的國家級潮流能試驗平臺,共布置1個示范泊位和3個測試泊位,并在葫蘆島南側建造岸基集控中心。
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設在葫個人空間蘆島南側建造岸基集控中心,潮流發電機組發出的電經過升壓平臺升壓以后,通過海底電纜輸送至葫蘆島集控中心,并接入電網。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平臺下面是一臺潮流發電機,頂端是海上升壓站,不僅能為國內外研發機構、廠家提供完善的測試條件,潮流發電機組自己發出的電經過升壓平臺升壓以后,也會通過海底電纜輸送至葫蘆島集控中心,并接入電網。”中國三峽集團舟山潮流能項目負責人陸忠民介紹。
2020年7月,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設項目示范機組進入并網調試運行階段。2023年7月,示范機組進入穩定示范運行階段,年發電量約42萬千瓦時,為中國潮流能規模化利用累積了寶貴的工程經驗。
圖為LHD海洋潮流能發電項目平臺。
在舟山秀山島東南海域,形似一把巨大“小提琴”的LHD海洋潮流能電站坐落在這里。奔騰湍急的潮流推動水輪小樹屋機飛速旋轉,產生的電流通過海島電站并入電網,清潔的綠色電能由此進入千家萬戶。2022年4月,我國首臺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LHD第四代機組“奮進號”正式并網運行。
發電數據平臺上實時顯示著當前的流速與發電量。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在LHD潮流發電站的發電數據平臺上,實時顯示著當前的流速與發電量。“現在海水的流速是0.6米/s,雖然已經慢了下來,但現在的發電量還有108千瓦時交流,我們可以看到今日奮進號已經發電2356千瓦時了“,工作人員介紹道。
圖為我國首臺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LHD第四代機組“奮進號”。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截至目前,LHD海洋潮流能電站已連續運行超過91個月,LHD海洋潮流能電站總并網電量已超774萬千瓦時,其中,“奮進號”已超478萬千瓦時,標志著潮流能發電技術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我國海洋能開發實現了大功率發電、穩定發電、并入電網三大跨越。
未來,海洋能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彭偉介紹,國際能源署海洋能系統技術合作計劃預測,到2050年全球海洋能裝機規模將超過3億千瓦,將帶動68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5億噸,而在我國,海洋能也正處于向規模化產業化邁進最關鍵的階段,但同時,中國海洋能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創新研發不足,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裝備可靠性和經濟性有待加強,亟需迭代升級。
2月24日,自然資源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能源局召開《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聯合新聞發布會。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規模化,是推動海洋能開發成本下降的最有效訪談路徑。2月24日,自然資源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能源局召開《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聯合新聞發布會,提出力爭到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建成一批海島多能互補電力系統和海洋能規模化示范工程,推動海洋能與各類海上生產活動融合發展,拓展海洋能應用場景,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下一步,將積極推動海上風電和波浪能同場開發,提升海洋資源開發效率;結合“十五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能源科技創新規劃研究,提升海洋能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