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青少年“心”问查包養题的钥匙在哪里_中国网


打开青少年“心”问题的钥匙在哪里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全国政协专门召开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教育界别协商会议。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协商会上表示,教育部将秉持科学的态度抓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委员们共同破解重点难点,逐渐提高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本领。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同年11月,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旨在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但从文件精神的落实到取得看得见的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说。

从顶层设计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真正好转,还有多远的路程?还有哪些关键节点?有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实用妙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权威专家及一线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如何打通关键节点,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期”:青春期的孩子遭遇“脆皮”期父母

“从年龄段来看,小学中高年级到高一年级,是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说,这段时间正好是青春期,孩子们会迎来新学段,换到新的学校,面临更多的适应、更大的学业压力,多方面因素叠加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

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青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甚至焦虑等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年龄大多在40岁上下,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是中坚力量,责任大、压力也大。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自嘲为“脆皮青年”,其实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处在心理上的“脆皮”期,事业家庭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他们陷入焦虑。

当孩子的青春期与父母“脆皮”期相遇,常常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上官金雪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

洪宇(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中考之前突然不肯上学了,就医后被诊断为重度焦虑症,“能看出洪宇与妈妈有着很深的矛盾,并且有过激烈的冲突。”上官金雪说,洪宇妈妈来做咨询时,她的脸上有明显的抓痕。

不过更让人担心的是,在咨询中,上官金雪发现洪宇妈妈也有很明显的焦虑。

洪宇妈妈来自一个多子女的家庭:自己是兄弟姐妹中最优秀的一个,靠自身的努力成为某公司高管;妹妹学业平平,工作一般;弟弟则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这几年彻底成了“啃老族”。

洪宇妈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得出一条结论:必须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那个“有准备的人”,从而抓住机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结论没错,但是与焦虑结合起来就变了味。

为了不重蹈覆辙,洪宇妈妈严密掌控着洪宇的学习,每天几点起床、几点上学、放学后几点写作业,分分秒秒都要盯着。后来洪宇有了手机,妈妈更是严防死守,每天晚上临睡前反反复复叮嘱、催促,甚至每过十几包養分钟就去敲洪宇房间的门,“宝贝你睡了没”“宝贝你把手机给我拿过来”……

一开始是逆反,慢慢就变成了焦虑,哪怕是很小的考试,洪宇脑海中都会出现妈妈的叮嘱,进而开始警告自己:“我这次必须得考好”“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考不好我将来什么都不行”。顶着“关键时刻”的压力,洪宇发现自己做每件事都焦虑紧张,越紧张就越做不好,以致后来,每到周日返校时就开始害怕上学。

家长的焦虑不仅在向孩子传递焦虑,而且还加重着孩子的焦虑。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所说:“不少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目标急功近利,家长的焦虑传递等也导致了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的不断升级,甚至导致恶性事件发生。”

有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我伤害等“自我攻击”现象,在向周围人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自己也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洪宇告诉上官金雪,其实那些听到妈妈敲门声的夜晚,自己已经很累,也很想睡觉了,但是越听着妈妈的催促,自己越不睡,躺在床上玩手机,有时候会一直熬到凌晨四五点,“困到不行了,才攥着手机睡着了一会儿”。

“深入发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问题或危机的案例,会发现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跟家庭关系密切相关。”潘碧灵说。

孩子病了,除了医治孩子外还要医治家长,甚至有专家认为医治家长更关键。

潘碧灵建议要加强家长心育课堂、家长心理成长训练营的普及和推广,切实帮助广大家长提升心理健康关注意识,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构建起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健康家庭“土壤”,给孩子成长提供更多的优质支持和滋养。

也有专家表示,家长在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包養網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建议的,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

“基本盘”:打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及其家庭来说,学校是最值得信赖的专业场所,老师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

但是,当前,不少学校在预防、识别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位教师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在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基础学科,但是学习中很少涉及特殊教育的内容,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有时也会感到很吃力。“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时会比较隐蔽,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听讲不认真,写作业拖沓,并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厌学情绪。”这位老师说。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介绍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另一个难题:现在老师的个体成长经验普遍比较简单,“从校门到校门”,但入职后面对的是班级群体学生及群体学生背后的多元家庭、多元成长经历,“教师成长经历的单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构成了‘准备不足’的矛盾”。芦咏莉说,这也影响了老师的专业能力包養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董奇,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心理教师专业训练不足’和‘缺乏专业心理教师’是困扰心理健康工作的两个普遍问题”。

“心理学本硕生数量还不足,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仍需要有实践能力、能进行临床心理学干预的人才。”许玲说,为此她建议,在医学和教育类院校普遍开设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专业。董奇也建议要加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应用专硕、专博的建设,增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博士点,还可针对不同区域需求增设定向名额,大力培养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要打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董奇说,提升教师心理健康育人能力,就能更好地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免疫墙”。

“特效药”:运动够、睡眠好、有社交

当很多家长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仍然在建设中时,我们还能做什么?

专家给出了一剂“特效药”。

“吃好、穿好是很多家长认知中把孩子带好的标准。在咨询中我发现,那些有充足睡眠、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的青少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性更强,更不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上官金雪说,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像保证孩子吃饱穿暖那样,从小保证孩子睡够、动够、有社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起一道有力的防护网。

不少一线的教师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以前男孩子上了高中都喜欢在操场上跑步、踢球,现在沉溺手机和游戏的男孩子更多了,所以,我觉得身边男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反而比女孩子更多。”一位高中老师说。

潘碧灵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高中是个特殊的成长阶段,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出现波动,只是男女生在情绪表达方式上会存在一些性别特点和差异,比如女生的言语化功能和向身边人交流分享的意愿一般会比男生更强,而男生相对来说更容易以压抑的方式掩藏情绪,回避表达和交流,或正好相反,以直接的攻击和冲突来表达情绪,这样,因情绪累积过多呈现的负性情绪累加效应以及人际冲突或过激言论,就容易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负性印象。

“但不管何种原因,国内外的科学研究都表明:运动可以有效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潘碧灵说。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王小春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对此进行了专业的解释,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个体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运动能释放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进而有效改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还能提高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社交能力。

而芦咏莉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还要适当地提高孩子们体育运动的挑战性。

芦咏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给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一边跑一边用高难度的动作灵活地躲避着高墙、绳索等障碍。“这种不怕危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吗?”

当孩子们能够征服一个又一个障碍时,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而这种自信心及挑战困难的勇气也会迁移到孩子们处理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中,一种积极正向的良性循环便慢慢形成了。

“在我们学校,体育是‘第一学科’,这几年我们一直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芦咏莉说。很多孩子到了中学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运动成了他们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一个已经上高三的孩子,每次包養網價格晚自习之后一定要到操场上跑几圈,跑掉压力和焦虑再回家。而且包養網孩子们对自己的接纳度更高了,不轻易否定自己,这种自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她说。

运动,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运动,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也不再是难事。专家们所说的“特效药”起效了。当然,体育运动的种类很多,不同运动的强度也有高有低,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专家们提醒这剂“特效药”也要在科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

孩子成长的事等不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家长、学校、专家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快破解青少年的“心”问题。(记者 樊未晨 张茜 杨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