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天文公去九宮格時租眾科學大會聚焦天文學的公眾參與_中國網


新華社大連7月31日電(記者郭翔)“天文學是人類探索宇宙最古老的科學之一,也是最具開放性和協作性的學科。公眾科學的興起,為天文學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劉繼峰在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上說。

這是7月31日拍攝的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開幕式現場。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31日,由遼寧師范大學、大連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在遼寧省大連市開幕,百余名來自全個人空間國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場時租會議館、教育機構的代表參會。本分享次大會旨在推動天文學的普及與公眾參與,聚焦公眾科學項目的實踐與創新,推動天文數據的開放共享和人工智能的科學應用,鼓勵共享會議室公眾積極參與天文觀測、數據分析和科學探索。

7月31日,工作人員在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活動現場展示使用天文攝影機拍攝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依托‘星語’和‘天一’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我們構建了天文人工智能學習社區,讓青少年能夠通過智能觀測和數據分析參與科研探索。”劉繼峰說,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正重構天文學研究范式,中國交流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將助力更多天文公眾科學項目的建立,推動天文數據在科普教育領域的開放共享。

7月3九宮格1日,與會人員在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活動現場觀看天文科普視頻。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如何讓更多“仰望星空”的眼睛,成為“探索宇宙”的力量,與會代表們從政策制定、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與技術標準、剖析國內外典型案例等多個維度進行討論,認為可探索建立“科學家設計—公眾參與—成果共享”的生態,激發全社會對宇宙探索的興趣與熱情。

7月31日,與會人員在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活動現場聽取報告。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這是7月31日在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活動1對1教學現場拍攝的天文攝影器材。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