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光前行 綠去九宮格會議富同興_中國網


日前,內蒙古科技廳遴選的14項防沙治沙技術攻關類“揭榜掛帥”項目榜單公布,內蒙古(淮河能源)沙戈荒地區光伏治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示范推廣創新聯合體、內蒙古大學等15家揭榜單位成功揭榜“沙漠地區節水光伏產業和治沙協調優化技術示范”九宮格“科爾沁沙地林草植被近自然修復與生態系統可持續維持技術集成與示范”等重大示范工程項目。

近年來,內蒙古積家教場地極推進光伏治沙。2023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出臺《內蒙古自治區光伏治沙行動實施方案》,細化任務,明確目標,助力綠富同興。

林光互補打開治沙新局面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溫都爾嘎查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一片片藍色的光伏發電板正在改變著烏蘭布和沙漠的舊貌。記者發現,板下的黃沙已經開始變綠,沙生植物梭梭木長出了綠芽。

落地該項目區的生態公司負責人鄭謙介紹,烏蘭布和沙漠舞蹈教室極度缺水,而連片的光伏組件能夠吸收大量的陽光,減少板下沙地的蒸發量,使梭梭木、四翅濱藜等沙生灌木得以快速生長,從而起到有效防治風沙流動的作用。而作為中藥材的肉蓯蓉,恰好是梭梭木根部的“秘密伙伴”,這為當教學地的中藥材產業提供了可持續的資源基礎。

作為一種創新的生態治理模式“磴口模式”,結合了光伏發電和生態修復兩大功能,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目前,依托光伏治沙,有機種植養殖業、特色林果業、中草藥材等90多家企業已經‘落戶’烏蘭布和沙漠。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地沙漠只有5萬多株小樹,現在通過植綠治沙的面積已經超過210萬畝,林光互補打開了磴口縣治沙的新局面。”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說。

磴口縣副縣長韓瑞表示,借光治沙讓磴口縣有了更大的防沙治沙主動權,可以真正實現新能源和生態建設的協同發展,到“十四五”末、“十五五”前期,磴口縣新能源裝機規模將達到1400小樹屋萬千瓦,光伏治沙面積達到43萬畝,全縣沙產業產值達到160億元。

為做好新能源和防沙治沙一體化推進工作,今年,內蒙古將2024—2030年新能源裝機1.19億千瓦時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151萬畝的總體目標分解到了全區8個盟市。同時,有關部門還明確了林草種選擇原則,良種使用率、當年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等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標準,提出一體化項目光伏組建最低點離地距離不低于1.8米,光伏電站組件轉換效率大于22%,儲能規模不低于項目裝機容量的15%,儲能時長2小時等光伏建設的具體要求,確保林光互補工作高效推進。

牧光結合打造富民好工程

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蘇木光伏項目建設現場,當地牧民烏力吉正在與技術工人一起放線打樁。他告訴記者:“光伏治沙治理了小樹屋生態環境,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在這里務工,一天收入200元,以后光伏板下有了牧草,牛羊也不愁吃了。”

該項目負責人李雷介紹,項目將光伏發電與沙地治理、綜合利用有機結合,可發展板下經濟作物種植2100畝,其中麻黃草1500畝、紫花苜蓿400畝、試驗田200畝,優質牧草種植教學場地試驗成功后,將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最終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收益。

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的荒漠化草原,通過北京經濟開發區與當地合作建設的“牧光儲”光伏發電場,每年可產出3.4億度綠電。電廠技術人員關超介紹,項目采用“放牧+光伏+儲能”模式,確保光伏電板與草場至少1.5米距離,既促進草場長勢改善,又允許羊在板下自由活動,實現了發電與放牧的有效結合。

借光治沙已經成為內蒙古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答題,正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王莉霞所指出:“我們的計劃就是既要完成好‘三北’工程攻堅戰這項重大的生態工程,又要讓它成為發展工程、富民工程,既治了沙,又發了綠電,還增加了群眾收入,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三贏’。”

今年,內蒙古把防沙治沙和新能源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啟動實施了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全方位調動企業、農牧民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數十家央企、國企和民企已參與其中,有力帶動了當地農牧民實現綠富同興的信心和決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